实验室概况

新闻动态
首页 >实验室概况>新闻动态
实验室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作者:匿名 发布时间:2018/8/9 8:15:23 点击量:1647

近视发病机制模式图:(A)近视视觉信号刺激引起脉络膜和巩膜变薄。(B)近视视觉信号刺激引起脉络膜血流减少,导致巩膜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减少。巩膜成纤维细胞感知到这一微环境变化后,通过上调HIF-1α的表达,诱导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抑制胶原合成,引起巩膜变薄,眼轴长度延长,近视形成。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81670886,81422007,81470659,81170870,31471199)等资助下,实验室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cleral hypoxia is a target for myopia control”(巩膜缺氧为抑制近视形成的靶点)为题,于2018年7月24日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实验室周翔天教授、实验室主任瞿佳教授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曾长青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实验室博士生吴昊、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伟、实验室助理研究员赵斐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论文链接:http://www.pnas.org/content/115/30/E7091

  近视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屈光不正,大于600度的近视称为高度近视,常导致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引起失明,已成为我国不可逆盲致病原因的第一位。巩膜厚度变薄、眼轴长度延长等眼部结构改变,导致远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引起视物模糊是近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既往研究表明巩膜变薄与细胞外基质减少、巩膜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增多等病理过程相关,然而其调控机理一直是近视研究领域的难题。研究团队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对近视小鼠巩膜成纤维细胞进行分析,发现近视眼巩膜低表达胶原的肌成纤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并发现这一细胞表型的转化过程可能由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所介导。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人员利用小鼠及豚鼠近视动物模型,发现近视诱导期巩膜HIF-1α表达升高,而在近视恢复期其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一现象特异的发生于巩膜,视网膜上没有发现HIF-1α表达的显著变化。进而发现红景天苷和芒柄花黄素均可通过抑制巩膜缺氧,抑制近视的形成,证明巩膜缺氧是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为近视治疗提供一个全新靶点。

  巩膜为什么会缺氧呢?大量的文献表明近视发生时,作为巩膜最主要血供来源的脉络膜其厚度变薄,可能引起血流减少,进而导致巩膜缺氧。这也提示巩膜缺氧可能是多年来一直寻找的近视视觉信号从视网膜经脉络膜传导到巩膜的桥梁之一,因此提出了近视形成的新机制假说:外界视觉刺激可能通过调控脉络膜血流而导致巩膜微环境缺氧导致近视(图A)。这一假说将近视形成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和巩膜三个环节有机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近视发病机制模式。该研究证实巩膜缺氧是近视形成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治疗近视药物干预提供了新靶点和思路。

相关链接: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74189.htm

Copyright 2017 © 版权所有 温州医科大学     总访问人数:1020171
技术支持:联科科技